抗浮锚杆受拉构件,一端锚固在建筑物底板,另一端锚固在地基的持力层中,受力过程首先是通过锚固体钢筋与注浆体之间的作用将上拔力传至注浆体上;而后通过注浆体与周边土层之间的摩擦力将注浆体所受到的力传至周围稳定土体中去,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抗拔能力的抗浮锚杆,起到抗浮锚杆的抗浮作用。
验算内容:
1)锚杆所承担的荷载计算;
2)锚杆锚固长度和承载力计算;
3)锚杆筋体截面面积计算;
4)锚杆筋体与锚固体的锚固承载力验算;(体现在岩土锚杆技术规程CECS22-2005,7.5.1-2式)
5)锚杆与岩土体的整体稳定性验算。(抗浮锚杆不存在)
锚杆设计方法:
方法一:先计算自身强度,由自身强度确定锚固长度,估算上浮力由此确定锚杆根数,确定锚杆根数时预留1.1倍安全系数。此方法适用于地基条件较好能充分发挥锚杆自身强度的情况。
举例如下:5层地下室,底板标高大部分位于全风化,以下依次为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地基条件较好,其中强风化和中风化较薄,建议锚杆以微风化为持力层,同时考虑中风化的摩阻力。地下水微腐蚀,不验算裂缝。
方法二:先估算上浮力,合理布置锚杆确定锚杆数量,换算单根锚杆上拔力,上拔力乘以富余度系数1.1作为锚杆抗拔承载力,通过规范公式计算锚杆锚固长度。此方法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差,不足以充分发挥锚杆自身强度的情况。
举例如下:3层地下室,底板标高位于砾质粘土层,以下依次为全风化、强风化,且全风化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较小仅为0.12Mpa(砾质粘土层为0.065 Mpa)。锚杆穿过砾质粘土层锚固于全风化层,考虑该两层土的摩阻力。